時間的理念
野人 | 2023.09.30
時間膨脹概念幾經輾轉被誤讀為處於享受中的人體驗到的時間更長。不得不說,這种解讀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當年相對論剛問世的時候,各類異想天開的想法喧囂塵上,尤其對於時間相對性這個概念,人們在知道時間不是一個共有的絕對概念後,就開始貢獻自己的想像力,努力誤讀相對論。就像現在某些行業外的民間解讀一樣,想要做科普的業內人士負責簡化概念便於理解,民間科學家們則負責按照自己的理解給這些概念重新編故事。像是對時間體驗不同的時間相對性就是其中一種比較有名的民間誤讀。
時間概念主客二分的矛盾
內時間意識這個概念是在幫奧古斯丁時間難題製造困難。 客觀時間概念導致時間的不可變與主觀時間內在性,首先在直覺上就會有內在屬性上的衝突。內化概念的問題在於,時間可以隨個人的意志錯亂導致個人對時間的感知與時間對該個體的客觀實際產生偏差,那麼這個人在時間屬性上的體驗,就對時間本身的性質毫無影響力。客觀時間沒有能力承認主觀概念經歷的事物,主觀時間則沒有實體證據證明自身經歷(記憶)的絕對真實。也就是說,所謂的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二者可能的統一只是一種巧合,因為所謂的客觀時間只是物理學計算過程中的一個代號,並非時間本身的內在屬性。
客觀時間
客觀的時間是一個偽概念。但物理學計算中的t告訴我們,時間又同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尺度。至少在萊布尼茲的年代,甚至測量尺度還沒辦法被精準地確定。而儘管現代科學用較穩定的光年可以準確(但不極度精確)地確定不同空間曲折下的標準長度,但跟萊布尼茲「尺度不確定」理念同邏輯的是,確定光年距離本身所用到的時間「概念」卻不是普遍恆定的(這邊只能說對多數人而言大同小異,且光在接近真空環境中運動的前提使其並不會影響到任何作為t的科學計算)。
實際上時間像語言裡面一個缺乏語詞的原始形容詞,講出這個詞的人是在用這個詞來形容物質世界變化過程的尺度。所以用這種尺度審視主觀時間時才會出現無限後退。
所謂的客觀時間不是一個可準確定義的概念,而是物質特有、不能共有的屬性,就像我們無法像某種科學尺度一樣準確定義「黃」,所謂的黃只是光譜中某段特定波長對特定視神經的刺激,並不是人們直覺到的黃色本身。同樣的,假使在一個封閉的模擬小宇宙裡,其中一些物質部分被速凍,一些被間歇速凍,另一些部分可能有也可能沒有被速凍,那最後如何確定某部分的時間是沒有被「暫停」過的呢?
時間的理念
所以時間跟黃色一樣,只是在絕大多數人那裡產生了「共識」的一種可以獨立於觀察者存在的屬性,只是人用來描述在共識下、物質世界的變化(衰敗)速度,同時這種變化或衰敗不可逆,造成直覺上時間不可逆的表面。而意識對時間這一屬性的認知在於對變化過程的認知及判斷,而不只在於記憶,對物質世界這一變化過程的認知包括不一定正確記憶本身。所以時間不是某種實體或存在,而是人為了確定事物變化進程,將客體不可逆的變化過程抽象後的屬性。由於這個變化過程是事物本身的性質,時間只是一種人為描述,所以時間並沒有孤立的點,同一物體的兩種狀態之間的變化歷程才能被形容為時間,但通常人在觀察客體是體驗的並非客體的變化屬性,而是依自身變化屬性為尺度的參照。所以某事物在完全靜止時,觀察它的人(如果可能進行觀察的話)並不能共有任何絕對靜止的屬性,而仍以自身變化為參照判斷事物靜止狀態的時長,而處於絕對靜止的事物本身則無法知覺到自身的靜止,所以孤立的時間點沒有任何實際意義。